奇异果app手机版
新闻动态

你的位置:奇异果app手机版 > 新闻动态 > 海湾战争回顾:大战让萨达姆原形毕露,他其实是一个懦夫

海湾战争回顾:大战让萨达姆原形毕露,他其实是一个懦夫

发布日期:2025-05-22 11:15    点击次数:159

这篇文章的信息都是根据可靠的历史资料整理出来的,文章最后还附上了参考资料的出处。

1991年1月,海湾战争的第一轮空中轰炸就像猛烈的暴风雨一样突然袭来,一下子让整个科威特和伊拉克的天空都亮了起来。

海湾风波初现:美国的态度和防备打算

1990年8月十几号的时候,海湾那边的事儿越闹越大,美国很快就有了动静,派兵过去保护他们在中东的重要地位和朋友的安全。头一个到沙特阿拉伯的是大名鼎鼎的第82空降师,这支队伍行动快,部署也迅速,特别有名。他们一去,就说明美国已经实实在在地插手中东的事情了。

第82空降师一到,美军在沙特阿拉伯的队伍就快速壮大了。他们这么做主要是为了防守,确保沙特不会被伊拉克可能的军事行动吓到。从8月到10月,美军力量一点点加强,美国政府也挑明了,他们的首要任务就是防御。白宫和五角大楼的领导都说,虽然伊拉克的侵略让全世界都盯着,但现在美国最重要的是保护盟友沙特,而不是去掺和科威特的领土问题。

现在,五角大楼的那些高级军事专家和策划人员在不停地开会,琢磨怎样布置军队和制定打法,好让防御工作更到位。他们仔细地安排了军事基地建在哪儿、军火怎么分,还有每个部队要干啥,就为了伊拉克军队万一往南进攻时,美军能马上出击,应对得当。

萨达姆的判断出错,让他陷入了战略上的大麻烦。

1990年10月底,事情有了新变化,美国总统老布什的一个决定,一下子让海湾那边的军事力量对比变了样。在这之前,萨达姆·侯赛因总以为,美国就是在沙特驻点兵,再对伊拉克搞点经济封锁,想让他从科威特走人。可他万万没想到,美国会突然在那里加派好多军队。结果,老布什总统一说要再往海湾派25万大军,大家才明白,美国这不光是守着,而是要有大动作了。

一听说要增兵,立马就在全世界闹得沸沸扬扬,给伊拉克政府也带来了不小的压力。这个决定啊,是经过一番仔细琢磨,考虑了当地的安全情况和伊拉克的军队怎么摆布之后才定的。增援的美军里头,有陆军、海军、空军,还有海军陆战队,他们从美国和欧洲的基地火速集结,坐着军舰、飞机,带着大堆装备,浩浩荡荡往海湾那边赶。

这时候,伊拉克的军队大多都驻扎在科威特和伊拉克的南部地区,主要是为了守住他们在科威特的地盘,并预防南边可能发起的军事打击。不过,随着美国大量增兵,萨达姆·侯赛因感到了巨大的军事威胁,这让他不得不重新打算一下他们的战略安排。

萨达姆·侯赛因为了对付美国的军事行动,急忙宣布说要在伊拉克和科威特交界的地方多派25万大军。他这么做是想让别人看到,也让战略上显得伊拉克有足够的武力来对付可能发生的打仗。于是,伊拉克赶紧从全国调兵遣将,包括厉害的共和国卫队和普通部队,都往科威特南边和伊拉克东南方向集合。

伊拉克的军队虽然动作挺快,但在打仗的计策和规划上却有点吃亏。美军人多势众,高科技武器又厉害,伊拉克这边就算多加了些人和装备,也还是挡不住美国的战略压力。再说,伊拉克军队跟伊朗打了那么久的仗,还没完全缓过来呢,武器和士兵的士气都还差着火候。

人质事件和全球各国的应对举措

海湾危机那会儿,萨达姆·侯赛因使了个挺冒险的招儿,就是把在伊拉克和科威特的西方国家的老百姓抓起来当人质。这事儿在1990年底到1991年初闹得最凶,他是想用这些西方老百姓来给西方国家施压,想让西方国家在科威特那事儿上对伊拉克低头。那时候,伊拉克军队占了科威特,国际上骂声一片,萨达姆就想靠这狠招儿翻盘。

据说,被抓的人超过了一万,里头有大约3500个美国人,1800个英国人,还有不少欧洲人和日本人。这些人主要被关在伊拉克的几个重要地方,比如巴格达的酒店和军营,他们每天都被看得很紧,日子过得非常不容易。

虽然萨达姆想用这些西方公民当人质,想让西方国家政府在政治和军事上妥协,但这招儿根本不管用。相反,西方国家的反应跟他想的完全不一样。媒体大肆报道了人质的惨况,西方社会对此特别关注,也非常气愤。大家没让自己的政府妥协,反而更支持对伊拉克采取军事行动,好把被非法扣押的无辜百姓救出来。

另外,西方国家政府处理这种人质事件时,态度明确又团结。美国、英国还有他们的盟国加大了对伊拉克的经济惩罚力度,并且在联合国安理会上努力推动更狠的国际处罚。全世界大多数国家都批评伊拉克的做法,说扣押人质是严重违反了国际法律和人权的行为。

在伊拉克,萨达姆想拿这些西方被劫持的人当挡箭牌,妄图阻止西方国家的军事进攻,但这招慢慢不管用了。西方国家这次在处理危机上特别齐心,下了大决心,准备采取军事手段来稳住局势,保证人质的安全。

西方政策的准确施压让萨达姆陷入了困境。

当事情变得越来越糟,有些已经退休的西方政治人物采取了很干脆的办法,他们亲自跑到巴格达去见萨达姆·侯赛因,名义上是以个人和非官方的身份去“请求”萨达姆放走那些被抓的西方人质。

虽然这些访问说的是出于人道主义的考虑,但其实都是经过周密计划的战略行动。这些政治家们可不简单,他们走的每一步都是精心设计,想要在国际上凸显萨达姆在道德和政治上的孤立无援。他们这么做,就是要明确告诉全世界:西方世界在任何压力面前都不会向恐怖低头,甚至愿意冒险进入“龙潭虎穴”,来表明他们捍卫人权、坚守自由的决心。

这些出访在国际新闻里被大肆报道,让大家都觉得西方政府立场很坚定,同时也让萨达姆看上去更像是被国际社会抛弃的人。每次出访都有详细的记录,并通过新闻向全世界展示,西方在伊拉克问题上可是团结一心,毫不含糊。

同时,这些举动很机智地利用了萨达姆当时的困境,让他不得不在国际上有所动作。西方国家的每位政治领袖到访,都让萨达姆面临更大的国际压力去释放人质,而他如何应对这些访问,也被全球紧紧盯着。西方的方法很明显:就是通过大张旗鼓的行动,降低萨达姆的政治威望,让他在国际舆论的风口浪尖上不得不妥协。

虽然萨达姆在大家面前装得很强硬,但他其实处境特别棘手。他不敢真的对那些西方人质下手,因为这样会让他在国际上被彻底抛弃,说不定还会招来直接的军事打击。所以,别看他在媒体上表现得那么强硬,实际上萨达姆能做的选择少得可怜。

日子一天天过去,西方国家的强硬态度和持续的外交施压开始起作用了。萨达姆慢慢明白,他拿人质当筹码的办法,不但没能让西方国家改变主意,反而让他在国际上更孤立无援了。到了1991年初,因为国际上铺天盖地的谴责和越来越大的军事压力,萨达姆没办法,只好开始放人质。

海湾冲突的发生及其后世的看法与评价

1991年1月18日,好几个月的紧张对峙和外交拉锯后,海湾战争终于打响。那天,好多国家在联合国同意下,一起对伊拉克发动了大规模的军事行动,这意味着战争全面开始了。这场行动不只是因为伊拉克侵略了科威特,要给它点颜色瞧瞧,更表明了国际社会维护世界规矩和听从联合国决定的决心。

战斗一开场就是连串猛烈的空中轰炸,多国联军靠着他们强大的制空权,对伊拉克的兵营、指挥部还有重要设施进行了精准攻击。这些轰炸的目的是为了让伊拉克的战斗力大减,逼他们从科威特撤军。这支由美国带头的联军,里头有好几个国家的队伍,显示了全世界联合起来反对侵略的决心。

伊拉克战前的防空系统挺被看好的,觉得挺先进,但一碰上联军那些高科技武器和精准打击,就很快不行了。联军用了隐身战斗机和远程导弹这些当时最牛的军事技术,结果伊拉克的防御措施在战争刚开始就吃了大亏。

另外,海湾战争也是信息较量的一大战场。联军全方位干扰并破坏了伊拉克的通讯网络,好让他们的指挥变得不灵。而且,联军还开展了大规模的心理攻势,比如对伊拉克军队播放劝降广播和传递反对战争的消息,想以此打击伊拉克士兵的斗志,让他们不再抵抗。

说起来,萨达姆·侯赛因打仗和搞外交那套,明显想错了。他以为别的国家会忍着他的侵略,其实大家早就不满了。而且,他还小看了国际联盟会怎么动手。他占地方、抓人质,本想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,结果却是引来了全世界的骂声和军队的干涉。

在这一战事的时段里,伊拉克军队对科威特的掌控很快就被撼动了。经过好几周的空中打击,联合军队的地面战士开始动起来,他们快速前进,把科威特城给救了出来。科威特一解放,战事就翻开了新篇章,联合军队继续追赶在科威特和伊拉克地界上的伊拉克军队,一直追到伊拉克点头答应联合国的停火要求为止。

程星原谈海湾战争十年后:萨达姆找接班人成难题[J].世界信息快报,2000(8):5-7

#夏季图文激励计划#